小心!碳足跡 台灣企業的碳標籤之路

在超市挑選食物與日用品,除了保存期限、成分外,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商品的包裝上,印著一個小小的腳印呢?這個腳印就是碳足跡,代表生產這個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凡購買,必留下碳足跡。」廠商、消費者與政府,在削減碳足跡上,可以做哪些事情?

這個腳印就是碳足跡,代表生產這個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買一瓶運動飲料解渴,但你知道它從生產到運輸,排放多少CO2?這家位在桃園歷史悠久的飲料工廠,是能源大用戶,一開始連廠商也不知道工廠的碳排放量是多少,更不用說商品的碳足跡了。2010年,工廠開始進行碳盤查,計算出不同產品的碳足跡,平均下來一瓶運動飲料碳足跡是320克。廠商做完盤查後,發現重油鍋爐是碳排放最主要的來源,2017年開始將廠區內所有重油鍋爐,改成燃氣。

為了進一步節省天然氣耗用,廠方在屋頂架設太陽能集熱板,用太陽的熱能預熱鍋爐,將耗能的鼓風機、馬達汰舊換新。另外,生產線從原本的高溫生產改成無菌生產,飲料不需要高溫充填,不必再使用耐熱的塑膠瓶,減少塑膠原料的使用。經過一連串減碳措施,一瓶飲料的碳足跡,從320公克減少為220公克。

一連串減碳措施,包括生產線從原本的高溫生產改成無菌生產,不必再使用耐熱的塑膠瓶。

產品背後的足跡 你所看不到的碳排放

過去,廠商生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散逸到大氣中,無聲無息,無須付出成本,也因此很少廠商會去計算,一般消費者選購商品時,也不會意識到碳足跡這件事。環保署從2009年開始推動產品碳足跡,取得碳標籤的商品,涵蓋食衣住行各方面,標籤的有效期限是三年。業者在取得同時也提出減量承諾,三年內減碳超過3%就可以取得減碳標籤。

碳足跡在美英日韓等國家都行之有年。這幾年國內有些業者基於企業形象或客戶要求,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塑膠中心是碳足跡的輔導單位之一,2016年開始輔導新北市這家鉛筆工廠,進行碳足跡的計算。

原本每枝鉛筆的碳足跡是36公克,改善後,減少11公克,2019年拿到環保署的減碳標籤。

以鉛筆來說,原料與製造過程占碳排放的九成。業者第一步是將舊型兩片裝的刀具,更換成一體成形的新刀具,提升產品良率。再來是減少原料使用,為了減少油漆用量,業者添購搓桿機,將木桿磨得更平更光滑。另外不同的油漆配方碳足跡也不一樣,根據油漆成分中碳係數的多寡,重新調整油漆配方。

改善前,每枝鉛筆的碳足跡是36公克,改善後,每枝鉛筆碳足跡減少11公克,幅度將近三成,2019年拿到環保署的減碳標籤。業者表示,國內大部分消費者對減碳標籤很陌生,對銷售其實並沒有幫助,但如果要外銷歐美,碳排放認證就很重要。

各行各業減少碳足跡 消費力量提供支持

有些科技大廠很早就因應國際趨勢和客戶要求,設訂減碳目標,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以這顆第一代滑鼠來說,小小一顆足跡達3.8公斤,要怎麼減少碳足跡呢?研發人員從簡化設計著手。第二代滑鼠比起第一代,減少了30%的電路板面積,除了減少用料,新的光學設計可以節省使用過程10%以上的電力,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減少了18%。

滑鼠減少30%的電路板面積,除了減少用料,新光學設計節省電力,減少整個生命週期碳排放。

除了日常用品,我們吃的食物也跟碳足跡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台灣養豬所產生的廢棄物,一年碳排放量約300萬公噸。由於豬排泄物產生的沼氣,造成溫室效應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沼氣回收是畜牧業減碳的關鍵。

中部這家肉品業者在畜牧場與分切廠,設置沼氣發電設備。另外,豬肉進入分切廠後,廠房內的溫度必須維持在15°C以下,空調、冷凍設備,是最耗能的部分,為了節能減碳,工廠採綠建築設計,玻璃與牆面都有隔熱功能。採行減碳措施之後,碳足跡跟三年前相比,從7.5公斤降到2.4公斤,減量超過六成。

一些在地小工廠也摸索著減碳的道路。中部一家透水磚工廠,希望透過廢棄物循環再生達到減碳效果。滿滿一貨車的電子業廢料,被載到這家地磚工廠,這些東西是IC面板中常見的材料。半導體業者封測之後,剩下大量的廢料。過去這些廢料送到焚化爐,無法完全燃燒,每公噸會產生約800公斤的底渣,增加焚化爐與環境的負荷。

中部一家透水磚工廠,透過廢棄物循環再生希望達到減碳效果。

透過循環利用可以減少廢棄物,也間接減少碳排放,但是跟其他地磚相比,究竟可以減多少碳?還是要有科學的依據。經過計算,從原料、製造到運送,一塊透水磚的碳排放是600公克,業者除了申請碳標籤,也申請低碳建材的認證。

目前企業投入做碳足跡都屬於自願性質。雖然政府在採購上,對低碳商品有獎勵措施,環保署為了鼓勵消費者購買碳標籤或環保標章產品,也推出環保集點活動。但是10年下來,取得碳標籤的產品只有400件左右,取得減碳標籤的產品,更只有40幾件,很顯然讓企業願意做碳足跡的誘因仍然不足。許多業者及學者都建議,環保署應該將碳足跡變成廠商的必選題,而不只是加分題。

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廠商主動揭露產品的碳足跡,需要政府提出具強制性的要求,消費者也可以用消費力量支持減碳,讓企業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小心!碳足跡】

03/02(一) 22:00首播
03/07(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