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一年高達110萬噸碳排,卻宣布要在兩年內達淨零排放?
隨著各大科技公司宣布減碳目標,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近期宣布,要在2022年底達成淨零排放。Netflix的內部報告指出,去年碳足跡大多來自電影電視製作與企業營運。
Netflix碳足跡50%來自影視製作 40%來自公司營運
根據獨立報,Netflix上月30日發表「2020年社會環境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報告」,說明將如何「減少、保留和清除碳」,並投資自然相關工作。它的氣候目標包含直接排放(範疇一)、間接排放(範疇二)和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一般而言,是足以說明企業對社會影響的領域。
報告指出,2020年Netflix的碳足跡為110萬噸,相當於一個擁有約15萬戶家庭的城市,但比2019年低,主因是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導致影片拍攝計畫延後。
Netflix表示,其碳足跡的50%來自電影和電視製作,40%來自企業營運,透過資料中心串流內容約佔5%。
Netflix上個季度營收為66億美元,全球擁有約2.04億用戶。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Netflix在設定淨零目標方面進展算是緩慢。微軟一年前宣布2030年實現負碳排放的計畫。此後不久,Facebook承諾在10年內實現淨零排放,而蘋果承諾2030年整個供應鏈和產品實現100%碳中和。
「我們設定氣候目標的時程有一點晚,我們完全了解這一點。」去年10月上任的Netflix第一位永續長史都華(Emma Stewart)承認,「不過,自加入這家公司以來,我發現一但它決定要做什麼事,它會做得很好且很快。我在這裡的六個月間,Netflix取得的進展比幾年前我在其他機構還要多。」
Netflix減排策略:使用綠電、僱用當地員工、提供電動車充電站
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中,有1/5已承諾淨零排放目標。但是環境人士對於設定在未來幾十年間要達成的目標抱持懷疑。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要實現淨零聽起來風險很高,但像Netflix這樣精打細算的公司不太可能沒有把握就做出承諾。
企業面臨的減碳挑戰各有不同,並非所有的碳足跡都一樣。像微軟自稱其2020年的碳排放量為1600萬噸。
Netflix表示,2030年前將透過安裝太陽能板和改用再生能源,將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減少45%。
Netflix也將影響它的長期辦公室租賃、運輸和建材供應商。該公司95%的辦公室和拍攝空間都是租來的,打算鼓勵業主裝設再生能源,並從公用事業中選擇綠電。
Netflix減排的其他策略包括僱用當地工作人員,避免出差和住宿,以及提供員工其他的通勤選擇。
在內容製作基地,他們打算在柴油發電機上安裝乾淨且安靜的行動電池組,並提供電動汽車免費的充電站和停車位。
打造「積極的連鎖反應」 Netflix將納入其他間接碳排
該公司表示,它將計入所有相關的其他間接排放,目的是在整個產業中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包含所有Netflix內容的碳排放,涵蓋Netflix自己生產的內容、第三方內容,跟Netflix品牌的授權內容。
史都華說,雖然溫室氣體會計準則會將授權內容這些排放量(來自許可產品)歸為其他人,但「我們自願承擔責任」。
其他間接排放將包括與公司和生產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員工上下班以及商務旅行相關的排放。
Netflix使用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和Equinix等雲端服務,並將其排放量納入了目標。
為了提高效率,Netflix免費提供類似大型硬碟系統的「Open Connect Appliances」給網路服務供應商。也就是說在倫敦的使用者要看Netflix,串流資料將來自英國附近的位置而非加州總部。
Netflix提供資金 助研發影視串流、廣告等碳排測量工具
其他間接排放中不包含訂閱戶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視看Netflix節目所產生的排放。
但是,Netflix與BBC、Sky和ITV等其他產業巨頭一起,為布里斯托大學開發DIMPACT線上工具提供部分資金。這個工具能用來測量影視串流、廣告和出版等其他網路服務的碳排放。
根據資料,Netflix估計2020年Netflix上每一小時串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遠低於100克二氧化碳當量(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不光是二氧化碳),相當於駕駛汽油車跑約400公尺。
此外,Netflix的報告還說,到年底前,「內部無法減少的任何排放都將透過資助高品質的氣候行動工作來解決」,例如保護高風險熱帶森林,幫助保留現有的碳儲藏。
【參考資料】
- 獨立報(2021年4月1日),Netflix promises to wipe carbon footprint in under two year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標題:Netflix宣布2022年淨零排放 原創影集碳足跡佔比最高,《CSR@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